为深化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推动法治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6月4日下午,人文与法学学院联合义乌市人民法院、义乌市人民检察院、浙江智仁(义乌)律师事务所,在航宇楼A226教室举办现代科技学院“未来之星杯”刑事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副院长李炯、义乌市人民检察院佛堂检察室主任龚捷、义乌市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王树超、浙江智仁(义乌)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斌等嘉宾,与法学专业师生近百人共同参与活动,活动由人文与法学学院副院长蒲芳主持。

活动伊始,李炯副院长在欢迎致辞中强调,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知行合一”的关键载体,本次竞赛通过整合司法机关与律所资源,将真实案件转化为教学场景,旨在让学生在这一沉浸式、项目式的实践教学中掌握法律程序的精髓、提升实务操作的能力。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在竞赛中锻炼自己,为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竞赛聚焦被告人杨小平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案件,采用义乌市人民检察院提供的经过处理的真实案件材料。赛前筹备中,担任公诉人角色的学生经由检察官多轮指导打磨,从证据梳理到法律适用进行全流程示范;法官对合议庭成员也开展多次程序指导,确保庭审环节规范严谨;律所导师针对辩护人也进行了质证策略与辩论逻辑专项辅导;法学专业教师团队开展多轮模拟演练,覆盖文书撰写、庭审礼仪、应变技巧等全链条能力培养。
庭审现场,学生们身着正装,完整还原“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全流程。公诉人以扎实的证据链指控犯罪,辩护人围绕罪数认定、主观故意等焦点展开抗辩,双方在法律适用与事实论证中展开激烈的交锋。严谨的程序把控、流畅的逻辑表达与临场应变能力,赢得现场嘉宾频频肯定。
庭审结束后,义乌市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王树超对本次模拟法庭竞赛进行了点评,她首先高度赞扬了学生们在竞赛中的良好表现,认为同学们展现出了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和出色的庭审驾驭能力,从证据分析到辩论对抗都体现了严谨的法律思维。同时也指出了同学们在庭审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如证据展示的技巧、法庭辩论的逻辑性等,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并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实务能力,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随后,义乌市人民检察院佛堂检察室主任龚捷也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认为同学们对案件的理解深入,法律条文运用准确,庭审程序把握得当。他表示,本次模拟法庭活动组织有序、流程规范,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了司法实务的严谨性,也为检校合作搭建了生动的实践平台。龚捷主任还特别提到,看到同学们在检察官指导下快速成长,深刻感受到高校与司法机关协同育人的显著成效,并期待未来能与学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在案例共享、实务教学等方面开展更多元化的交流,共同为法治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最终,评委席上的法官、检察官与资深律师展开严谨评议后依据庭审表现、法律素养与综合能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活动最后,副院长蒲芳向司法实务界导师的深度参与致以诚挚谢意,特别肯定检察官、法官、律师在赛前指导中展现的专业精神。从公诉人的证据体系构建,到法官对庭审程序的精准把控,再到律师对辩护策略的悉心点拨,均成为学生触摸真实法治生态的 “活教材”。同时她对同学们在竞赛中的努力和付出表示认可,她寄望学生以赛促学,将竞赛中积累的实务经验转化为专业成长动能,在未来法律职业道路上以理论为基石,以实践为利刃,做法治中国的建设者与守护者。
本次竞赛是学院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突破。通过整合司法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理论、锻炼技能的实战平台,更探索出一条“实务反哺教学、教学对接需求”的法学教育新路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