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优化,助力人才培养——人文与法学学院召开专业培养计划修订系列会议

作者:彭丹发布时间:2025-06-12浏览次数:10

在新文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时代背景下,为积极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根据教务处的统一部署,人文与法学学院近期开展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工业设计、广告学和法学五个专业由学院领导带队先后调研了浙江传媒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省内外院校的知名专业,分别邀请校内外理论和实务专家召开培养计划修改专家论证会,并由教学委员会于6月10日在崇德楼211会议室举行五个专业培养计划修改方案审议会。教学委员会主任、院长乔浩风,副院长蒲芳及各专业主管等教学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围绕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特色强化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力求构建更科学、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会上,各专业主管围绕学科前沿动态与学生实际需求,系统阐述了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调整思路。法学专业立足行业变革,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拟新增“数字法学”课程,替代原有的“食品安全法”课程,精准对接大数据时代法律行业的新需求;同时,结合义乌本地电子商务生态,拟重启“电子商务法”课程以强化产教融合。工业设计专业聚焦实践课程优化,强化知识衔接逻辑,拟通过科学调整不同课程开设先后顺序,系统性衔接学生知识素养培养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英语专业则紧扣义乌国际商业特色,深化国际化与跨学科优势,计划在第六学期增设“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等法学专业课程,精准匹配区域贸易场景下的人才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顺应时代趋势,拟构建“传统+新媒体”培养体系。以“短视频制作与新媒体管理”课程替代原“摄影摄像”课程,强化学生数字内容创作能力;同时新增“文学概论”课程,夯实学生文学理论基础,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双向赋能。广告专业则对标市场前沿,迭代课程体系与学科定位,拟新增“新媒体运营”及“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课程,积极响应数字营销领域的技术变革;同时将“营销学”课程更名为“文化创意与营销”,使课程名称与内容与广告学专业需求高度契合。

针对各专业主管提出的共性问题及实施细节,乔浩风院长强调,文科专业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坚守基本素养培养底线,确保课程设置充分彰显专业特色。尤其要加强中国文化类课程建设,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核心竞争力。针对部分学生反映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争议,乔浩风院长表示,学院将深入调研文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特点,重新评估课程难度与覆盖面,力求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能力的精准适配;针对跨学期课程安排,要求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度,保障教学计划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蒲芳副院长指出,针对部分课程因师资不足暂时不能开设的情况,学院将鼓励老师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在新教师的招聘上,注重教师的跨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需根据审议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完善,重点聚焦教师的开课能力及学生反馈问题,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推进修改工作,确保新的培养计划在9月前正式落地实施,为新学期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修改相较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动,变动后的课程体系更为科学、合理,是人文与法学学院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实践。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助力新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